
教学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教育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教育培训心得体会1一、扬工院的“三航”工程,突显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开班的第一次课,由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孙兴洋院长开讲。孙院长向我们介绍了扬工院的“三航”育人模式,所谓三航,即启航(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竞航(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远航(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校以“服务学生、成就学生”为理念,按照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提供有效服务、精准服务和引领服务,旨在提高学校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坚持多措并举,持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例如开展学生校长助理、班长论坛、校长请你吃早餐等活动,将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另一方面,学校强化学生主体,提升教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耦合度,建设“RAISE”有效课堂。学校优化课程体系,着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建立“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同时引导全员参与,发挥全程育人合力。这些举措合力打造“心中有爱、眼中有人、肚中有货、手中有艺”的新时代的“扬家匠”。
二、如何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资源库
来自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启明教授向我们介绍了《资源库建设的认识与思考》。张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目前有专业资源库88个,文化传承与创新10个,东部地区的学校主持的项目占一半以上。20xx年的资源库建设发生新的变化,即先建设后购买、由之前的阶段性建设向全生命周期转变,建设的主体为“校企合作”,同时建设中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张教授强调了资源库建设的七个一:一定是反应最新教学改革成果的;一定是兼顾典型示范和个性需求的;一定是共同建设维护应用的;一定是以服务学生和课堂教学为主的;一定是以学校信息化为基础的;一定是逐级建设,选优支持的;一定是有生命力和全流程管理的。
同时要有三个转变:自主建设上,资源服务与平台关系的转变;观念转变上,提供资源向提供服务转变;用户行为上,数字统计向大数据分析转变。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带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资源库建设是推动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领域综合应用的重要手段。资源库建设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构逻辑。最后,张教授提出了建设的建议,信息技术应合理应用,用于解决“讲不清、看不出、进不去、动不得、难再现”的难题。
三、从微课到资源库,走近信息化教学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冯锐教授从他作为江苏省信息化教学比赛评委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微课设计和翻转课堂。他从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微课到底什么?微课有哪些类型?如何设计微课?如何应用微课?
从他的讲座中,我认识到微课是互联网上的一堂微型课,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微课具有时间较短、内容短小、在线视频和目标明确的特征。微课强调的是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研讨。其类型也有多种,如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实验型、活动型和教练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各自的呈现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要求和内容来选择合适的类型。
微课的设计包括这几个环节,即选取知识点、确定微课类型、设计教学过程、准备制作素材和选定制作方式。微课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教师在制作微课前要做好顶层设计,按照每个环节思考相应的内容,做好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钱琛和龚爱琴老师主讲的《资源库平台应用实践———以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为例》。两位老师分别从资源库的建设意义、建设人员、建设过程、建设后应该如何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他们通过扬工院主持的国家资源库——工业分析技术为例,分享了他们在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他们的介绍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资源库建设是一个群策群力的工程,需要多方合作,投入精干的人力和大量的财力才能完成。更重要的是建成后要真正的服务教师和学生,才能达到“建为用”的目的。
四、从理念到实操,学习微课制作技能
前面的理论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微课,如何设计微课和应用微课。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教师,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掌握能帮助我们迅速的制作高质量的微课。然而专任教师不是计算机老师,即使有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没有呈现出来,也是失败的。我们跟随扬州大学的两位老师——张源和张浩,一起学习了制作微课常用的软件。
张xx老师主要向我们介绍了Premiere—cc20xx软件,该软件是一款常用的视频编辑软件,由Adobe公司推出。现在常用的版本有CS4、CS5、CS6、CC、CC 20xx、CC 20xx、CC 20xx以及CC20xx版本。Adobe Premiere是一款编辑画面质量比较好的软件,有较好的兼容性,且可以与Adobe公司推出的其他软件相互协作。目前这款软件广泛应用于广告制作和电视节目制作中。Premiere提供了采集、剪辑、调色、美化音频、字幕添加、输出、DVD刻录的一整套流程,并和其他Adobe软件高效集成,帮助我们创建高质量作品。
张xx老师则向我们介绍了其他系列常用的软件,如:PPT convert to doc、、ABBYY、Hypersnap等,以及常用的文本资源云服务。两位老师详细的介绍了每个软件的主要功能,并且带领我们边讲边做,层层深入,让每个学员都能基本掌握操作步骤。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掌握了微课制作基本技能。我们将这些技能运用于教学中,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五、信息化资源中教学理念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学研究院的臧志军教授向我们介绍了《高职数字化资源开发中的基本教学理念》。臧教授首先和我们分享了两个微课案例,提出了教师在讲课中应如何处理教材,是照本宣科,还是重新整合。他强调与中学老师不同,高职教师有较大的课程自主权,教师可以按照建构主义进行学习设计。教师按照“设情景—提任务—讲知识”的顺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课堂模式就是将一节课的70%的时间交给学生,再通过小组分工的方式确保这70%的时间中学习参与率,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投入。臧教授通过国内与国外教学设计对比,并列举了原先比较抽象的课程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实例,指出了创立合适的教学情景可以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知识的渴望。
x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宏彬教授向我们作了《精品在线 ……此处隐藏22027个字……师的人文精神的所在吧。
最后,努力提升自我,实现角色成功转变。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如果我们的老师还停留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毫无疑问,必将淘汰。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知识,才能更好的胜任自己的角色。同时,我们也该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他们平等的对话。
两天的培训,让我身体在流汗的同时,心灵也经历了一次煅烧,让我明白了很多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明白的最基本的道理。
教学教育培训心得体会14通过心理专家毛春梅老师的讲课培训,我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心理的自我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目标涉及多个方面:有身体、精神、心理的整体和谐;有自我认同、自我更新与成长;有关怀、尊重与合群;有创造性人格;有应对挑战与困难的能力等。但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尽可能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要。对不正当的心理需要,要耐心说服,讲清道理,给予正确引导。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思想、言行、需要、情感等因素,尽量满足各类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处理自身面临的各种困惑。在设计活动时,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组织互动时,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能理直气壮地倾诉自己的心声、宣泄情绪、发表观点;教师以引导着、协助者的姿态出现,这正如杜威说的:“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着舵,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方。”
总之,只有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有着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培养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教学教育培训心得体会15通过这次培训,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使我感受到教学工作任务的艰巨。同时对我们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本知识课件的制作上。使我们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在这短短的培训中深深的体会到:
1、通过培训分清楚了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概念。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并不同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包括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而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我们的课堂增添情趣,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奠定基础。
2、通过培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一改过去的“多媒体可有可无”的落后思想,我们积极采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并初显成效,可以说终于尝到了信息化教学的甜头。相信这些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证。但是,信息化教学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好几年了,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面的技巧和方法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发展。那样才可以说是真正发挥到了教育信息化的优点。从而使信息技术更好地辅助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3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4、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使我们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们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心得
暑假期间,我在教师进修学校参加了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虽然培训的时间不长,但培训老师认真负责的讲解,让我收获颇多。通过这次培训,我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有了提高,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去学习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去。
这次进修学校为教师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于我来说,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打开眼界,不断交流信息技术的过程。在学习和使用各种软件制作课件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些问题,遇到问题首先我就自己先琢磨,每个软件的功能都很多,我们学会的可能只是这些功能中的一部分,有好多功能需要靠自己尝试、研究和实践。当然也有好多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我就虚心请教别的老师。因此,我掌握了许多有用的技术。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一项辅助手段,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我们的课堂增添情趣,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奠定基础。对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以及熟练、恰当地运用,显得尤其重要。否则,反而使课堂变得高耗低效,得不偿失。 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有时我会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所以并没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但随着有效课堂地不断实践研究,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我不得不承认信息化应用教学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证。因此,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面的技巧和方法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去学习、积累与发展。
总而言之,这是一次有效的培训。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让我的教育对象能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