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11 22:08:13
农业教学设计

农业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农业教学设计1

设计思想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主要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学习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设计思路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初步学会从媒体上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技能,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运用所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看法及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理解,使学生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方法

指导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调查家乡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调整的原因。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四个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你能解释当地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吗?

A.大小兴安岭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洞庭湖沿岸

[学生讨论交流]

A.林业──山地、湿润B.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

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 D.渔业──河湖多

(本活动的关键点是让学生说出从事该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教师承转]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不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出示板书]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出示课件提问]对照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出影响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的主要因素?

[学生抢答]

[出示板书]1.自然条件

[教师提问承转]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作物生长的地区。当我们进行具体的农业生产时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请同学们看P104活动3。

[出示课件

]P104活动3。

(创设情境,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讨论、交流、小结]

B.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离城市较近

C.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离城市较远

[出示板书]2.社会经济条件

(1)与城市的距离

[教师承转引申]与城市的距离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素之一。联系实际(如家乡农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还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

(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小结提问]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发展,主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你能说一说二者之间的关系吗?

(深刻理解影响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因素。)

[教师承转]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你能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上收集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吗?你能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吗?如果是反例,你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吗?

[学生活动]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的资料。

(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小结]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评价建议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是本标题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在评价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对学生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事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过程与能力进行评价,还要对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产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形成因地制宜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作出合理的评价。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的处理设计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重点、关键。“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因素”。P104活动3如何处理?作为结论的验证还是作为探究结论的素材,其教学效果差异很大。作为探究结论的素材来处理效果会更好。我们可以将活动3安排在前面,当学生叙述完自己的选择理由时,我们自然就会得到图4.17的内容。另外还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如何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一个从实例到结论再到实例的思考探究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此外,学生对这些实例比较感兴趣,否则先给结论再去验证,学生会没有学习的兴趣。

农业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这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叹,,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子们在了解科学技术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新闻记者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所以一、二年级的新闻记者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新闻记者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新闻记 ……此处隐藏17019个字……会怎样呢?充分想象,大胆交流。

(充分尊重个性体验,培养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科学情感。

农业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环境特征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情况

农业教学设计15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 第一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2.难点

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图片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荷兰的花卉园、季风区的水稻田、呼伦贝尔草原的牧场、东南丘陵梯田

【基本概念】

1.农业: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

2.农业生产活动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3.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动物和植物

4.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地域性和季节性、周期性

5.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产出:农产品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1)气候

光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决定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水分:决定作物品种、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

(2)地形

思考:山区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林业)平原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种植业)

(3)水源

思考:为什么古文明起源于河流的流域?(近水有充沛的水源、土壤肥沃)

(4)土壤

2.科技条件

(1)劳动力

(2)科学技术(节水技术)

(3)装备

3.社会经济

(1)市场

(2)交通

◆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

主导因素的改变: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梯田等。

【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2.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3. 生产布局发展趋势

4.农业地域类型分析

以亚洲水稻种植业为例:

1) 季风气候,降水充沛;

2) 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 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

4) 历史悠久,市场广阔。

【练习】

《农业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