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17 19:37:14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桂花雨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桂花雨教学反思1

《桂花雨》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因为是略读课文,我采取了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发挥想象,填写阅读卡。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很圆满的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很是出乎我的意料。

本堂课,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的,我最满意的就是孩子的配合。在备课的时候有好几个知识点,我还生怕孩子到时候回答不出,找不到答案。比如说:画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我班的孩子都能很好的找出问题的答案,这让我很是佩服。

桂花雨教学反思2

今天我执教了《桂花雨》这一课,课前我认真地进行了备课,做了充分的准备,虽然感觉胸有成竹,但是夜里还是因为梦到课上得一塌糊涂而一次次惊醒,也许是因为这份执着吧,我早早地来到学校,到教室进行课件的演示,在确保一切无误的情况下,我静静地等待着孩子们的到来。

终于上课的铃声开始敲响,听课的老师陆陆续续走进教室,孩子们端坐位上,我们开始了这节公开课。

首先我从复习导入开始,让孩子们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什么?孩子们说出了桂花香和摇花乐两部分内容,接着我就让孩子在课文中寻找为什么要摇桂花以及摇桂花对琦君一家的快乐。

然后按部就班地学习琦君、母亲、父亲以及全家的摇花乐。其中对于琦君的摇花乐我采用抓动词,抓语言描写,体会摇桂花对琦君来说的妙处,而对于母亲的描写我则通过拓展方式,来激发孩子想一想,为什么编者要删除原文?对于描写父亲的文字,我重点采用带领孩子诵读父亲写的绝句来完成,通过诵读,配阅读,让孩子把诗歌读成一幅图,一幅画。

接着是感受“吃花”的妙处。课文中写了桂花晒干之后可以吃,做桂花卤,做糕饼,泡茶喝,所以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中。接着我出示琦君的原文中描写“吃花”的句子,让孩子感受食桂花的乐趣。

最后是母亲的思乡情的感悟和升华。首先抓母亲为什么会说“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让孩子们感受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情有独钟。接着进行拓展,母亲还会说——的再好,也比不得——。让孩子懂得故乡好,思乡情。接着我通过古诗文中描写月亮诗歌的拓展来,让孩子们明白,只是同样的物品,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最后我出示余光中的《乡愁》让孩子感受思乡情,故乡意。

这节课获得了大家的一直好评,但是我心中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比如我利用希沃白板上课,课前掩饰课件的时候,把关于“捡”和“拣”的同义字区别的内容拖到应该放的位置,结果忘记返回了,可是我因为当时没有多想,又因为时间的关系,所以导致我在这一环节出现了失误。

关注孩子不够全面,坐在进门的张哲一同学居然睡着了,可是我一开始没有看到,还是坐在其旁边的校长发现他睡得正香,我发现之后,喊醒他啦。

备课还是不够充分,宁可的“宁”是多音字,我当时居然读错了,感觉很遗憾。后来还是孩子读对了,我进行了纠正。

每上一节课对自己都是一种历练,虽然上过无数的公开课,但是还是有点紧张。我从夜里的失眠,到不断地做梦,都可以看到自己焦灼的神经。也许是因为昨天的一位同事大声地告诉我:“你的课,我让我们办公室所有人都要调课前去听课……”的原因吧,同事的重视对自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不过这样也好,让我不懈努力,挑战自己。

桂花雨教学反思3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式,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方法。可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我用激情导读的方式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获得深切的体验,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先让学生读文寻找:书上哪一句话写了“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请画下来。学生画完后我指名让学生读出句子,然后问: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作者非常想摇桂花呢?学生很快找到“缠”字,但我没有象往常一样追问孩子为什么,而是接着陈述:是啊,我摇桂花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啊,可妈妈却说(引学生读妈妈的话):“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当学生读完妈妈的话后我说:“妈妈说早,没开足,不能摇,可我小孩子哪管这些,我就是想摇啊,非常想,于是我成了妈妈的小尾巴整天粘着她,妈妈在洗菜,我说(学生马上心领神会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妈妈去晾衣服(学生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妈妈在扫地(学生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妈妈去……”就这样我一遍遍地创设情境,学生也跟着一遍遍地朗读,很自然地把作者迫切摇桂花的心情读了出来,课堂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我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平台,在一遍遍朗读中走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接下来学习“摇花乐”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桂花雨教学反思4

初读《桂花雨》这篇文章,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听说有实习生来听课,我便选择了这课。以前曾听过此课,记忆比较深刻,便按着基本思路上了下来。下课后很多学生跑来,眉飞色舞地跟我说:“老师,上课时我仿佛都闻到了桂花的香气。”听完,我的心情也跟着轻舞飞扬了。时值两年后的今天,我算是较为彻底地明白了当初该教学设计的意图,不知算不算后知后觉呢!

一、练笔中突破难点,追求“知识与能力齐飞”。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缠”理解作者的“摇花乐”后,让生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紧抓“浸”字,学生把桂花的香气读得相当到位。接着便引出一个看似矛盾的疑问:“桂花只在八九月开放,为什么说“全年”呢?”,让生去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写一写这些句子

提示:桂花摇落以后,母亲。

当有乡亲来家里串门,父亲。

过年时,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

最后学生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从“浸”中不只是感受到桂花香,还感到浓浓的乡情,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如此怀念故乡那桂花雨,还培养了语文能力。

二、略读课内引外联,课外拓展求宽

本次学校“百家讲坛”活动金老师提到“略读课,要内引外联,课外拓展求宽”,我深表赞同。该课从伊始对琦君作品风格及作品的介绍、学完“摇花乐”片段后引入《桂花雨》原文的内容深化感受,到最后以《乡愁》后记的话作为总结,对学生品味作者那如丝般的思乡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间接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渗透强 ……此处隐藏6274个字……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应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十分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盼,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方听着老师很激情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十分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十分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应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齐?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我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1、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盼: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

2、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比较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但是家乡的桂花:

那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十分美十分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仅老师的教路十分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我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到达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但是,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

桂花雨教学反思14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的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课文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一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读出喜爱:

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是抓住了“最”字进行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除了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外,还喜欢桂花的“谦虚”,“不爱张扬”。开始学生回答不出,我就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一遍下来,学生举手了,找到了课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的乡情。虽说这节是重点段落,因为有了上次姚老师上课的经验,所以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我学着姚老师的样子,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是我今天这两节课最大的收获。不过还是有遗憾的,就是课文学完后,我也和姚老师一样,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也写写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后我在想,学生现在才四年级,他们能写得出来吗?如果要他们写,我又该如何指导他们写呢?如果也照作者这样用散文的格式写,肯定是不行的,我想还是用一般的记事方式教他们写吧,毕竟他们才刚刚升入五年级。

桂花雨教学反思15

今天, 我完成了正式上岗以来在张和祥小学的第一节公开课, 作为新教师, 有很多的 不足之处,需要以后在语文教学的摸索过程中逐渐完善。

首先, 在公开课基本常规方面, 手持教案上课, 这是不允许的。 教案上的基本流程应 该烂熟于心,避免对着教案上课,影响教学效果。

再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其实,我在备课时, 就已经用自己预设的“师”和“生”的对话将自己框死。那么在上课过程中,规规整整地按 照预设好的一切进行, 将学生的思维也禁锢起来, 导致, 原本很优美的一篇文章, 甚至课堂 结尾时学生都没有真正感受到花雨美、 摇花乐和童年的快乐, 更没有产生学生与读者之间的 共鸣, 师生互动效果受到影响。 选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去学习。我可以事 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方法的迁移, 自读自悟, 可以在平时的常规教学 中,着手将学生做批注写体会的学习习惯培养起来,好习惯终身收益。

紧接着,在教材的处理方面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桂花雨》这是一片选读课 文, 选读课文有它自身的特点, 那么就要从课文特点出发设计教学, 利用好课文前的导读直 奔重点, 不能泛泛而谈, 什么都涉及一点, 什么都不舍得抛弃, 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繁复而引 起的重点不明确、 时间过于紧张, 另外重点句子学生体会理解不够, 不透彻, 放佛将浮在表 层的东西捡起来,沉在底下的实质性的东西并未涉及。

最后, 在学生方面, 我考虑不周全。 我并没有按照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将教学 的高度定的有偏颇,要因“生”施教,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实现教 学目标,让学生有所收获,收获收益终身的东西。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愿意在语文教学道路上把每一步都扎稳, 及时 反思, 认真思考, 特别在备课方面多下点功夫, 向前辈学习, 尽力把每一堂语文课上得有效, 让学生获得受益终身的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启迪。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