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4-03-18 09:58:17
《傅雷家书》读后感(14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14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1

在暑假,读了一下《傅雷家书》,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浓厚的爱,一点一滴的灌入孩子的做人、成家之路上。

现今的很多家庭当中,可以达到傅雷家的教育质量的应该少之有少。从书信当中,可以体会到父母与孩子犹如朋友间一般,不是父母摆着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命令孩子,更不是孩子拿出天之骄子的傲气去敷衍父母。他们是在交流,是在讨论与探讨,将彼此的心灵互相交换,这就是他们家的成功所在。

在此,我想起的便是家庭教育问题。相信家庭问题是现在社会上一大受人关注的问题,如何教育好孩子令许多父母增忧不少。现在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在社会上很火很热,这些问题经常能在电视、报纸上出现,富二代怎样怎样的,少年为买衣服与父争执以至杀父、少年杀人……这些的出现难道不属于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吗?

话虽如此,实办却难。父母与孩子的责任都是家庭教育的主导因素。首先,家中的父母与长辈要带好头,才能好好去引导孩子。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适度,不能说太重视事业而忽视孩子,就像一些留守儿童一样,一直与祖父母一起,缺少父母的爱,他们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吗?另一方面,不要太放纵孩子,该严厉时须严厉。在物质生活优越的今天,或许父母给孩子的太多,孩子没见多少风雨,在温室里成长,能在外承受风雨吗?正因如此,一青少年想买衣服而遭父亲拒绝,一怒之下杀父;还有富家子弟绑架父亲,过程中父亲死了。试问这一个个悲剧,父母不需负责吗?所以,适度去教育孩子是很合理的,把握好了“度”,才是真的好。

孩子也应成熟自己的思想与心理,不能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不能当父母如佣工一般看待,更不能伤害父母。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由父母所养所育才长大成人,我们要学会孝顺父母,体谅父母,这样才能为一个和谐家庭出一分力,在家里的生活才会快乐。

而我认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是很重要的,像傅雷的家庭一样。沟通的重要在与联系心灵。我认为代沟是现在无法避免的,一代一代在社会的社会背景不同,自然造就不同的一代。像我的父母那样,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年少便到外打工而不是去上学读书。而有优越物质生活我们,90后文化与数十年前的文化能不有代沟吗?正因如此,多数的我们才会去找同龄倾诉而不是找父母。所以我们要做的便是打破这代沟,多与父母聊聊天,谈天说地,总有一座桥梁能让我们好好去交流的。

要做到像傅雷一样去培育孩子,引导他们去走艺术的道路可能是很困难的。但教育一好孩子、乖孩子,少不了父母的点滴心机,将家庭构建好,好好地构建生活,双方都有责任。

《傅雷家书》读后感2

冬风凄冷。窗外的一枝红梅正徐徐开放,皑皑的白雪缀在红梅的花蕊里,淡淡然,悠悠然,清幽得像是一夜烟雨染却的。我静静地沉浸在墨香中,怎顾得红梅婷婷。清冷的屋内充斥着书香,呼吸间,只嗅得这淡淡的书香。屋外万紫千红,屋内只有这书香盈盈。我所得的一片清净,哪能不感恩于这至味书香?

沉浸在这一片书籍的海洋中,每一朵浪花都令我流连忘返,可我最难忘的一朵却是一本并不起眼的书。它不同于其他五彩斑斓的书籍,它是淡雅的,更是清新的。但它更与众不同的是,它凝结了一对父母对远在异乡的儿子发自肺腑的真挚的爱。其中的故事绝非虚构,感情也更不虚假,不论你是大声地朗读,或是静静地默读,你都会被字里行间的热忱话语所打动,所流泪。这本书便是《傅雷家书》。

这本书是我国著名作家傅雷和夫人朱梅馥与远在异国留学学琴的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所写的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实录,由傅雷夫妇的儿子傅敏编辑整理。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整本书“是家人之间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间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

这本书最令我感动的,并不是傅雷夫妇俩不畏千辛万苦给儿子傅聪写信,而是夫妇俩一直从如何成人和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的角度来教育儿子。比如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赞成了儿子提前出国的计划,但也明确指出了儿子在独身一人外出留学时需要直视的困难:对所在国语言的不熟,对自己身体的照顾等。而且,傅雷不光重视儿子的成才,也关注到了儿子的品德和作风。傅雷曾在一封信中明确提出:“你谈太多次恋爱并不好”而儿子傅聪也虔心遵守父亲的教导,并身体力行去做。难怪有人评价:“傅雷和傅聪两父子不仅是生活中的朋友,更是艺术上的知音”。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我和我的母亲。因为打小父亲工作忙的缘故,我是母亲一手带大的。小的时候,母亲的教诲我总会用心铭记,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听不进去母亲的唠叨和叮嘱。时间的流逝,不光留下了豆蔻年华,也带走了青涩与快乐。有多少光阴我与母亲再没有一起度过了。读了这本书,我深感痛心,也更加理解母亲的辛苦和不易。母亲用她头上的黑发换来了我的青春与年华,我又怎可不管不顾她眉梢的白雪呢?

冬风萧瑟,我却不再感到寒冷了。袅娜的红梅被拥在即将到来的春光的怀抱里。我缓缓抬起头,只觉春光大好,书香依旧。回眸转身,仍觉书香溢溢,依稀发梢飘扬。

《傅雷家书》读后感3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写给儿子的家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先生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关于写这些家书的目的,傅雷先生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曾这样说过:“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播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家书中,有是写傅雷先生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这就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还有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这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融会、贯穿于这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纵观家书的语言,都是平易近人、朴实自然的,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是对他人生方向的引导与哲理的启示,满含慈父的舐犊之情。

在家书中,傅雷先生曾对儿子说过:“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这句话强调了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在《傅雷家书》中,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 ……此处隐藏8191个字……临终前竟也是一句,“孩子,拿着钱快跑!”更有前段时间铺满新闻的13岁少年,残忍地弑母后,仍能“冷静”地面对外公和警察的盘问……“哎,爸妈总是拿我和别人比较,从不表扬我!”“他们就知道成绩。”“我不想跟他们说话,他们什么都不懂,一点都不能理解我!”课余,教室里,走廊上,我们随时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你看我家那个……哎”这更是家长们最共同的语言。

矛盾形成了,恶性循环。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成了一个严峻的话题。孩子无奈,父母无力。同样是爱,那为什么傅雷夫妇和儿子之间,却能够这般和谐融洽呢?

“他要求学生第一次就要把曲子背出,否则不上课。这种教授法,你认为怎样?”傅雷先生热切地询问傅聪,罗列观点,思想的火花在父子之间的交流碰撞中闪烁。而对艺术的.探讨、真理的追求,也让他们的爱像是友谊,平等而坚固。

而我的母亲,在批评教育我的时候,只是一味地把期待的目光投射在我的身上。她有着锻造伟大生命的向往,于我来说,却太苛刻。总能想起,那个钟爱玫瑰的小王子,想起那句“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多么遗憾,我的妈妈可能忘了,我们的妈妈,可能都忘了!所以有时候,真的很羡慕傅聪有这样杰出的父母,可以和他探讨从生活到艺术的种种。有时候我又在想,我们的父母在看着电视,搓着麻将甚至忙着赚钱的时候,一味地跟我们讲生地会考,讲中考,或者他们只是没有爱的正确方法。他们没有傅雷先生那样的文化素养,更没有傅雷先生的那种不停止学习的习惯。故而,他们跟不上我们的脚步和想法。

我忧愁着这样的现实,我若长成了母亲,也定会为此烦恼。想得太多,假设得太多,都是徒劳。但我们真的企盼着,我们的父母也要和我一起读读《傅雷家书》,我们都需要学习。父母和孩子,是独立又彼此依存的生命,不必互相套上伦理的枷锁,而应当在共同学习中换位思考、真诚交流。“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如此,父母和孩子,才能在漫长的一生中,彼此不抱怨不孤单。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父母的某些所做所为,身为孩子的我们不懂,觉得很困惑。

《傅雷家书》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在背后对我们的爱。

傅雷是一个典型的好爸爸的例子。他博学,睿智。是孩子们的好老师,好父亲。

有一次处“倘若你情绪不好,也老老实实和我谈谈,我可以安慰安慰你,代你解决一些或大或小的烦恼。”这句话完全是商量的.语气。但在那个年代下,封建迷信思想还是很严重。可见有学问的人就是不一样,思想都比较先进。这样的父亲,是当时每个孩子都渴望的。

在那时,父亲就像是一座高耸的山,只可远望,不可攀爬。每个孩子都对自己的父亲敬而远之,生怕一不小心惹怒了父亲,会被打。

其实,挺羡慕傅聪,傅敏有这样的父母。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能理解他们,而且表达这么明确。家人之间本不需要猜忌。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亲人。

在我们的眼中,父母可能不像这样。但他们对我们的爱,就如傅雷夫妇对他们孩子们的爱。可能没这么坦诚,可能没这么直白,可能没这么显而易见。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他们对我们的爱。

有时,我们可能会怨他们这么啰嗦,可能会怨他们这么落后,可能会怨他们这么不理解我们等。但是,反过来想一想,我们理解过他们吗?比他们先进到哪里去?啰嗦难道不好吗?

我们只看到了他们不好的一面,但有去感受他们的另一面吗?

我们读过书,看过故事。难道你没有看过其中某些主旨是“每件事物都有两面性”吗?所以,当你怨他们的时候,有去想过为什么这样吗?

有些人会觉得,这很正常啊!谁没看过自己父母不爽的。我可以告诉你,是有,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有。但,我也要告诉你,不爽归不爽,但千万不要埋怨他们,不要恨他们,哪怕他们怎么对待你,哪怕他们是错的。可以讨厌,可以不理解,但不要恨。他们毕竟是你的父母,就算不是亲生的,他们也养了你,让你受教育了。这是要感恩的。

父母爱你。但有时候过分的爱,会变质。一种变成溺爱,宠你宠出新高度;另一种则是要求,不断的要求,使你成为完美。

溺爱,我们都知道。溺爱会使人自视极高。

要求,有两种可能。

一是使你成为完美的人,活得潇洒,但内心却容易妒忌。二是放弃自己,严重会衍生出其他的人格,而这些人格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在要求的过程中,你完成不了,而自己又没自信,但又不能让他们失望,于是慢慢的自己变了。有一天,受不了的话,你原来的那个人格就会死亡。取之而代的是你分裂出来的人格。

所以,爱,也是门技术活,需要技巧,需要情商,需要观察与理解。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读《傅雷家书》,由于对时代背景不是特别了解,也没有高深的艺术修养,所以家书的内容都记得不太清楚了,但是傅雷给予儿子那深邃如同大海般的情感,却无法忘记。傅雷曾在给儿子的信里说:“要嘱咐你的话是说不完的,只怕你听的起腻了。在外好好利用时间,不但要利用时间来工作,还要利用时间来休息、写信。”牵挂与担忧之情溢满了字里行间,足以让读者动容。

“可是等到空下来,或是深夜,就老是想着你,同爸爸两人谈你,过去的,现在的,抱着快乐而带点惆怅的心情,忍不住要流下泪来,不能自已。你这次回来的一个半月,真是值得纪念的,因为是我一生中最愉快、最兴奋、最幸福的一个时期……只要常常写信来,只要看见你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已满足了。”这是傅雷的夫人梅馥写给傅聪的信中的一句话,虽然不是这本书中特别重要的部分,却令我感触颇深。自己的儿子只身前往遥远的海外,离开生身父母之乡,不免在想到他的孤寂与无助时,又是泪眼朦胧。父母爱得那样深切,花了那样多的心血,在爱得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即使知道儿子离开他们飞往他乡会有更好的前途,可是这是以园丁的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早晚查看信箱,左等右等,焦急万分,在这本书中,不难见到傅雷与妻子急切期盼儿子来信的场景,“终于你的信到了!”似乎是终于松了一口气,看似平凡的思念,可是没有亲身经历过又怎么知道思念的愁苦呢。

傅雷的文字让我看到了细致入微,无微不至的关怀,虽然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舔犊之情放在第二位,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这种夹在老师的教导与父母的关爱之间的话,是不同于一般父母的,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那一封封的家书,传递于大洋之上,是多么渺小却又珍贵的存在,悠悠岁月,茫茫大海,只有书信在这些长时期,遥遥数万里的两地之间,把一家人的心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掩去了俗不可耐的矫揉做作,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只有作者亲手一笔一画写在纸上的文字,才能让观者感受到真切的温暖,无论电子邮件或是电话短信,都是远隔千里的,在眼前的只有冰冷的屏幕,人与人的距离远了,也生出许多隔膜和冷漠。不禁又想到了试卷上经常出现的题目:书信应存还是应亡?也许傅雷的家书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别忘了杜甫的一句诗:‘家书抵万金!’”

《《傅雷家书》读后感(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